CCOYABA青少年艺术素质成果展播官网    工信备案:蜀ICP备2025132441号    公安备案: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7890号

杂志logo




本刊访向华全:构建多维协同的成长生态





作为长期从事文化宣传与公共服务的资深官员,向华全在未成年人保护与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。从担任雅安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到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,再到峨眉电影集团总裁,他的工作始终贯穿着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注。本文结合其公开讲话与实践举措,系统梳理其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核心观点。

7c83c453-f659-4846-a106-e1092925753e.jpg



一、以学校为主阵地,筑牢思想道德根基

向华全认为,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“主渠道”。他提出,学校需通过三方面强化德育实效: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,特别是班主任队伍,强调“身教重于言传”;二是创新德育课程形式,将道德理念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生动案例,例如通过情景剧、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兴趣;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,以校风、学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价值观。
在具体实践中,他特别强调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。例如,在文化馆评估工作中,他建议将传统艺术、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美育课程,通过书法、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。




二、激活家庭与社会协同机制

向华全指出,未成年人教育需构建“家校社”三位一体的协作网络。家庭作为“第一课堂”,需通过家长学校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途径提升家长教育能力。他要求各级妇联和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家庭教育培训,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沟通方法,避免简单说教4。
在社会层面,他主张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为未成年人创造健康环境。例如,推动文化馆、图书馆免费开放并增设青少年活动专区,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线上文化资源库,使偏远地区儿童也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11。针对网络沉迷问题,他提出“疏堵结合”策略:一方面规范网吧管理,另一方面在社区、学校建设公益性“绿色网吧”,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

2015840290_4061460.jpg



三、创新文化供给,培育健康审美情趣

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,向华全强调以专业化和多样性满足青少年精神需求。他要求文化机构既提供“阳春白雪”的高雅艺术,也设计“下里巴人”的通俗活动,例如在社区开展棋类竞赛、非遗手作体验等文体活动,既培养逻辑思维又增强文化自信11。
针对青少年亚文化现象,他支持通过普法宣传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治理。例如,推广“拒绝文身”教育活动时,既从医学角度分析文身对健康的危害,又结合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阐释其法律风险,同时通过艺术工作坊等替代活动满足青少年个性化表达需求912。这种“教育—引导—替代”的三步策略,既遏制不良行为又疏导心理需求。

t014fd490175c982c45.jpg



四、以文化治理推动长效保护机制

向华全倡导**“治理现代化”理念在未成年人领域的应用**。他提出三大创新机制:

  1. 数字化服务网络:推动“文化云”平台建设,整合全省文化资源,通过VR博物馆、线上艺术课程等形式打破地域限制,让留守儿童也能参与文化活动。

  2. 社会力量动员: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服务,如与企业合作开发教育类App,或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;

  3. 法律保障体系:强化《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》等法规的落地实施,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,将文化市场监管与未成年人保护相结合。





结语:从“保护”到“赋能”的成长生态重构

向华全的未成年人教育观,既包含传统文化的浸润,又体现现代治理的智慧。他始终强调,未成年人工作不能停留于“堵漏洞”,而应致力于构建一个能让青少年“自由呼吸、自然生长”的生态系统。这种系统既需要文化服务的阳光普照,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坚实护栏,更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协同滋养。正如他在雅安推动的“文化院坝”项目所展现的——当社区成为青少年探索世界的起点,当非遗传承人成为孩子们的“第二课堂”老师,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培育的升华。


杂志尾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