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自画像
今人言教育,必曰素质。然则何为素质?或谓琴棋书画之技,或曰奥数竞赛之功,此皆皮相之见也。素质教育实乃铸魂工程,非雕虫之术可比。观当下教育乱象,犹见庖丁解牛之刀游走骨缝之间,虽见血溅五步,终难窥全牛之貌。
昔者孔门设教,六艺并重:礼以立身,乐以养德,射御强体,书数启智。而今之学堂,竟将活生生童子,塞入分数模具,浇铸成规格统一之标准件。此等教育,恰似将黄山松柏斫为牙签,将长江大河装入试管,美其名曰"精英培养",实则戕害灵性,暴殄天物。有识之士疾呼:此非育人,实乃毁人!
素质教育之真谛,在使人成其为人。道德为立身之本,譬如建屋之基。今有少年,解得出哥德巴赫猜想,却算不清人情冷暖;背得动元素周期表,却扛不起社会责任。此等畸形,恰如盆景之松,虽虬枝盘曲,终失凌云之志。某地中学推行"日行一善"课程,竟有家长质疑耽误课业,呜呼!若德性可量化考核,孔孟当领诺贝尔奖矣。
所谓学习能力,非是题海战术练就之应试功夫。信息爆炸时代,知识半衰期已缩至两年。今日之"正确答案",明日或成谬误。某大学教授戏言:"教会学生用搜索引擎,胜过背诵百科全书。"此虽戏谑,却道破天机。犹记某校开展"质疑教科书"活动,童子竟从历史教材中发现三处谬误,岂非活读书、读活书之明证?
创新之道,贵在破壁。某地科技节,稚子以废旧零件造机器人,虽粗糙笨拙,然创意惊人。反观某些"创新大赛",作品精美如流水线产物,实乃家长代劳、教师捉刀之赝品。此等闹剧,恰似东施效颦,邯郸学步,创新真谛,荡然无存。古有公输班制木鸢,今有少年创客造卫星,此等真创新,方显华夏儿女之灵气。
身心健康之说,今人常挂嘴边,然观校园之中,眼镜厚度与学历成正比,心理问题与分数齐飞。某重点中学体检,引体向上及格者不足三成,此非"东亚病夫"之现代版乎?更有甚者,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,应试压力下,多少灵性早夭于题山卷海之间?昔陶行知倡"生活即教育",今人当思:没有强健体魄,何来健全精神?
学校者,本应如春风化雨,今却多成考试工厂。教师困于绩效指标,家长溺于攀比焦虑,社会惑于成功学迷思,三方合谋,将教育异化为残酷竞技。某地教师大胆改革,带学生田间耕作、市井调研,反遭家长举报"不务正业"。悲哉!当年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,若在今世,恐要被教育局约谈。
家庭教育之弊,尤甚于学校。有家长自诩"虎妈狼爸",将亲子关系异化为资本投资。某神童保送名校,却不知如何系鞋带;某状元留学海外,因不会洗衣退学归来。此等"高分低能",实为教育之耻。昔孟母三迁,为择邻而居;今之家长,为学区房倾家荡产。移的是地理坐标,不移的是功利之心。
社会参与,常流于形式。企业赞助,多图虚名;社区活动,常成表演。某企业号称投资千万建创新实验室,结果沦为参观样板;某社区组织"传统文化体验",孩童汉服拍照发朋友圈即告完成。如此素质教育,恰似叶公好龙,画虎类犬。反观德国"双元制"教育,企业真教实干,学徒亦工亦读,方是正道。
科技赋能教育,本是美事,然须防走火入魔。虚拟现实授课,不可替代真实体验;人工智能批卷,难以测量情感温度。某校引入"智慧课堂",学生终日面对屏幕,目力衰退、人际疏离,此非教育进化,实乃人性退化。老子云:"大道至简",教育科技岂能本末倒置?
国际视野之培养,非是简单留学镀金。有富家子弟周游列国,仍抱狭隘偏见;寒门学子足不出户,反具天下胸怀。某校开展"模拟联合国",学生西装革履高谈阔论,却不知隔壁社区孤寡老人疾苦。此种"国际化",不过空中楼阁。真正全球胜任力,当是立足本土,胸怀天下。
政策导向,关乎教育成败。素质教育推行多年,为何成效不彰?盖因评价体系未改,指挥棒仍指应试方向。某地尝试"综合素质档案",终沦为拼爹游戏。王安石变法时言:"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"教育改革,正需此等魄力。
青少年乃璞玉,教育如琢如磨。素质教育非朝夕之功,需滴水穿石之恒心。学校当为苗圃,而非工厂;家庭当为港湾,而非战场;社会当为天地,而非牢笼。教育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今日种下素质之种,明日方有栋梁成林。诸君若真为子孙计,当共破分数迷障,同筑育人长城,则民族幸甚,国家幸甚!